商業衛星互聯網很有信心,「微納星空」促進國家“造星”計劃的發展
2015 年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的第一年。自那時以來,中國放寬了商業空間管制,出臺了相關政策,立法逐步完善,國內商業空間活動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據有關數據統計,到 2019 年年底,中國在軌衛星約 350 顆,2019 年發射衛星約 80 顆,其中微型衛星發射比例高達 67.5%,商業衛星公司參與的衛星比例穩步上升,預計未來 5~10 年,我國商業小型衛星的發射需求將超過 4000 顆,商業衛星制造需求將大面積增長。
作為科技局的一員,微星空創始人高恩玉也感受到了政策導向和市場機遇。與其他公司的戰略不同,他從一開始就把發展目標定位在高價值和運營衛星上。
目前,大規模星座網絡化建設是大勢所趨,我國相關領域還缺乏衛星批量生產能力,"他對企業家說," 率先克服技術問題,占領制高點一直是努力的方向。
北京微納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納星)成立于 2017 年 8 月,主要從事微衛星的研發設計和制造,主要從事衛星星座系統和衛星全衛星研發和制造業務,可提供衛星在軌交付服務。
公司開發自己的知識產權衛星平臺和核心組件,具有衛星整體設計和集成測試能力,具有電子通信和衛星系統開發等方面的經驗,并自主研發衛星地面通信終端,具有衛星通信系統集成經驗,可為國防、工業、地區等用戶提供基于衛星資源的綜合信息系統解決方案。
2018 年,他獲得國家高科技企業、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等多項榮譽。目前,他已獲得 17 項專利和 30 項軟件版權。
到目前為止,國內商業空間建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小小的突破,資本和市場也逐漸平靜,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更要依靠企業的內在動力 -- 無論戰略規劃是否長遠,能否提出核心技術、技術水平,都需要企業來回答。
維納星空公司副總裁、聯合創辦人孫一恒也來自中國航天國家隊。談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他總結出三個方向:戰略規劃優勢、技術經驗優勢和核心團隊優勢。
首先,為了實現高價值的衛星互聯網建設,企業必須掌握核心設計、研發、生產能力、微型衛星市場戰略就是遵循這一原則。
司以恒說,作為中國第一批民營商業衛星初創企業,微納星從一開始就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和制造戰略,基本完成了自己工廠的組裝、集成和測試,積累了更全面的經驗,也有利于拓展更多的業務方向。
圍繞衛星制造的核心,微型納米星空可為客戶提供單衛星組件、全衛星制造和地面通信終端等產品。公司擁有自主開發的衛星計算機、姿態控制計算機、衛星天線等衛星上部部件產品,以及衛星數據采集終端和衛星寬帶通信終端產品,已建成 8 個模塊化、標準化的衛星平臺,基本滿足除高軌道衛星以外的所有其他衛星需求。
2019 年,微納空間分別于 8 月和 12 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和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了兩次發射任務,并成功地將四顆衛星送入軌道。到目前為止,100 公斤以下的微型納米衛星已在軌道上得到驗證,預計該公司將于 2020 年 10 月再進行一次微型衛星發射任務。
在技術方面,微型衛星空間得到三個核心技術能力的支持:航天器總體設計技術、衛星事務和數據管理技術、高精度姿態和軌道控制技術,并有效地建立了自己的技術壁壘。
公司充分掌握了航天器創新設計的仿真、測試和集成能力,完成了自主研發設計和仿真環境建設,基本實現了衛星機動、軌道變化、姿態維護、能量采集和任務執行的自主控制,掌握了在軌衛星軟件的補丁修復和更新能力,實現了軟件重構衛星。
值得一提的是,微型衛星核心團隊的大部分成員來自五大航天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國內頂尖科研機構,在衛星研究開發和衛星應用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美國北京理工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空間工程博士,創始人高恩玉,曾參與數枚運載火箭和通信衛星的總體設計,擔任國防項目技術主任,是國內空間攻防和在軌服務領域的專家。
自成立以來,該公司已經聚集了一批業內資深科學家,擁有大約 100 名員工和 80% 的技術人員。
目前,微納星空間主要是針對 G 終端用戶的需求,輔之以一些 B 終端用戶、"一顆衛星、一個客戶" 為標準模型,有些還可以攜帶額外的用戶要求,供政府機構、科研機構和商業公司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衛星研發、制造和在軌交付服務,滿足通信、遙感和新技術驗證的要求。與海南省政府和中央電視臺已達成合作,預計到 2020 年年底將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2020 年 4 月,威納星獲得中信建設投資公司提供的數千萬元 A3 輪融資,所得資金將用于互聯網通信衛星產品的研發和布局飛行測試,以加快通信衛星制造業務的發展。
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已獲得 2 億多元的投資,歷史投資者包括長江航空工業基金、深風險投資、科新資本、遠航資本、鐘華資本、鳳陽資本、創意天使基金、中科創興等行業投資機構。公司預計到 2020 年年底完成新一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