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堂陳皮品鑒(6):小油身
“小而薄”和“大而厚”,誰更上乘?
一般邏輯下,“大而厚”表示陳皮柑果樹比較壯碩;“小而薄”表示一棵樹老邁孱弱;所以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大而厚”的陳皮是好陳皮。
事實上,市場上價值最高的“原種小油身”恰恰是“小而薄”,其價格幾乎百倍于“大而厚”的駁枝陳皮。
因為“原種小油身”是新會陳皮的原始傳統品種,具有新會陳皮的母本基因和養生功效。
“大而厚”的陳皮多是嫁接品種,是人工干預、無性繁殖的的產物,雖然產量高,新會陳皮原有的母本基因的養生功效已所剩無幾。

新會柑最早野生分布于新會圭峰山、牛牯嶺、古兜山等山地,后移植到平原地帶和沿海灘涂種植。歷史上,新會地區曾發展出大油身、原種小油身、大蒂柑、高篤柑、短枝密葉柑五個品系。
經過數百年的栽種、采集、陳化、應用進程,“原種小油身”因為藥效好、香氣優、越陳越香成為了新會陳皮傳統主流種植品種。具有新會陳皮母本基因和鮮明的養生功效。
“原種小油身”必須采用傳統、原始的“選種、播種、育苗”繁育方法,種植管理非常不易。因其果小、皮薄、產量很低、種植周期長、管理難度大。
上世紀七十年代始,為提高產量,很多柑農開始采用“檸檬嫁結”,嫁接后的陳皮品種,雖然果大、皮厚、產量高,但是品種基因已發生改變,原始養生功效和風味有所減弱。

因為擔心“檸檬嫁接”會改變新會陳皮原有的品種基因,若水堂幾十年來堅持母樹原種育苗,不求高產、拒絕嫁接,完整保留了新會本地“原種小油身”的母本基因和養生功效。
2022年,若水堂母樹“原種小油身”果圍面積,已經不足新會柑種植總面積的5%。本地傳統品種的老皮更是難覓蹤跡,十分珍稀。
這些老皮逐漸變成特定圈層內、私人之間流通交易的藏品。越來越多的藏家正不惜重金,搜尋這些“歲月遺珍”。普通人買到新會原種老陳皮的概率正變得越來越低。

若水堂陳皮,早年曾被霍英東先生稱為“比黃金還要珍貴的陳皮”,如今看來,并非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