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報:易文賽布局IPS賽道,取得階段性科研成果
近日,易文賽研究院在《Human Cell》雜志發表題為《Est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PS-OGC-C1: a nove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 from healthy human ovarian granulosa cells》的研究論文。本研究建立了來自人卵巢顆粒細胞的一種新型誘導多能干細胞系(IPS-OGC-C1),為泌尿生殖系統發育和致病機制相關研究提供了模型。該文是易文賽生物藥物研發團隊與浙江大學醫學院團隊關于IPS轉化研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是指由數個重編程基因導入體細胞逐步誘導獲得,不涉及倫理,且具備胚胎干細胞(ESCs)無限更新增殖和向所有細胞組織器官分化的能力。因此iPSCs又被稱為人造胚胎干細胞。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Yamanaka)將四個與干細胞特性相關的轉錄因子Oct3/4、Sox2、c-Myc以及Klf4(簡稱OSKM,也被稱為「山中因子」),通過逆轉錄病毒載體轉入小鼠的成纖維細胞,即可誘導其分化成多能干細胞。
誘導多能干細胞不管是在形態、基因和蛋白表達、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細胞倍增能力、類胚體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與胚胎干細胞相似。簡單點來說就是,誘導多能干細胞是具有超強分化能力的一種細胞。同時又避開了胚胎干細胞涉及的倫理問題和社會爭議,在疾病模型、藥物篩選和細胞治療中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被人們視為細胞療法的新希望。所以又被成為生命的種子,它能讓衰老的細胞重歸0歲狀態,重回健康、活力年輕態。2012年,山中伸彌也因此在IPS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圖片來源于科普宣傳文章)
關于iPSC研究的一個挑戰是DNA的變化會導致基因的強制表達。就臨床應用而言,實現重編程過程的安全有效性非常關鍵。在本項研究中,隨著iPSC重編程進行,可觀察到重組細胞(IPS-OGC-C1),堿性磷酸酶染色呈陽性(圖2B)。此外核型分析表明IPS-OGC-C1細胞穩定保持著親代OGC的核型(圖2C)。

畸胎瘤是由人體多能干細胞直接注射到免疫缺陷小鼠中直接形成的具有血管組織的復雜結構,一般能夠涵蓋胚胎的三個胚層,即內胚層、中胚層以及外胚層。能否在畸胎瘤中形成三胚層混合的結構也一度成為鑒定干細胞多能性的黃金標準。
在本研究中,畸胎瘤形成試驗證實IPS-OGC-C1的分化能力,細胞可分化為所有三個胚層:內胚層(腸上皮)、中胚層(軟骨)和外胚層(視網膜色素上皮)(圖D),并表達三個胚膜的標記物(內胚層:AFP;中胚層:α-SMA;外胚層:巢蛋白)(圖A)。


人OGC-iPSC顯示出高分化潛能
此外,研究人員已成功誘導出疾病特異性的OGC-iPSC,這有助于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早衰(POF)、及其他具有潛在遺傳因素導致的不孕癥的機制研究和藥物篩選。
隨著現代醫學對于生命的研究和探索,對于某些遺傳疾病的研究的深入,干細胞位于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也是未來應用中大家最關注的一個焦點。在我國,干細胞按藥品、技術管理的“類雙軌制”監管政策下,我國干細胞研究的臨床轉化已取得重要進展。 因為iPSC并非是直接來源于人體器官和組織,而是一種通過基因編輯而來的干細胞,所以他的出現,讓再生醫學界擺脫了胚胎干細胞研究相關的倫理桎梏,在短短的十年內就從實驗室走向了臨床應用,造福于人類。根據2020年iPSC全球市場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iPSC市場價值約為19.8億美元,預計2022年將以9.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至28.2億美元。
據悉,在全球范圍內,各國對iPSC研究的資助一直在加速。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每年在干細胞研究項目上投資15億美元;加州再生醫學研究所(CIRM)批準了一項計劃,斥資30億美元支持干細胞研究;此外,日本教育部還宣布計劃在10年內投入1100億日元(11.3億美元)用于iPSC的研究。
如今,iPSC的商業布局主要包括:藥物研發(為藥物的發現、鑒定和篩選、靶標驗證等提供生理相關細胞);毒理學篩查(用于評估活細胞內化合物或藥物的安全性);個性化醫療(與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的結合);細胞療法(iPSC來源的CAR-T、NK、間充質干細胞療法等);疾病模型。

iPSC這一革命性技術的出現為再生醫學開辟了全新的道路,各國積極開展基于iPSC的臨床試驗和疾病模型研究,在過去的10余年里, iPSC與其他新技術相結合,在研究疾病機制和潛在治療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科學家甚至公期待在不久的將來,iPSC技術能快速推動再生醫學的蓬勃發展,為患者帶來新生的希望。同時,也期待針對iPSC的法規能逐步完善,促使iPSC進一步釋放其潛能,持續為再生醫學及其他領域帶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