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骨折患者規范化管理模式,開展多機構"骨力計劃"
北京12月20日電"目前,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骨質疏松癥和骨質疏松性骨折所造成的健康威脅越來越嚴重。"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骨強度計劃)-中國脆弱骨折高風險患者管理項目"近日在北京啟動。該項目致力于根據我國國情,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科室合作、醫患互動的高風險骨折患者規范化管理模式,以幫助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和治療,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
根據"2020年國家發展報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在2050年達到高峰,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接近30%。2018年,中國首次大規模的骨質疏松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32.0%,而50歲以上患者的知曉率僅為7.0%。
據介紹,骨質疏松癥作為一種與衰老密切相關的衰老性疾病,治療率,知曉率等都處于較低水平。同時,由于骨質疏松癥的診治涉及醫院多個科室,也給患者的就醫,隨訪等綜合管理帶來挑戰。近期啟動的"骨強度計劃"項目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聯合主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中華醫學會辦公室指導,安進公司支持。《方案》以國際骨折聯絡服務模式為基礎,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高危脆弱骨折患者規范化管理模式。通過搭建智能數據平臺,可在院內各科室協作下,引導患者轉診,加強對高危患者的管理,降低易碎骨折復發風險。"。
項目核心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夏微博說:"該項目將結合數字管理工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病人管理途徑,通過媒體宣傳、知識普及、標準化診斷和治療、長期隨訪、示范和推廣,形成一套長期有效的管理體系,以提高高風險骨折患者的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創建"骨健康理念",落實"骨健康行動",建立"骨健康標準",建立"骨健康示范單位"。
骨強度計劃"分為三個模塊,試圖建立患者管理和數字化平臺,加強在骨領域的學術交流,傳播健康骨的概念等,以幫助健康的骨骼。在談到"骨強度計劃"的未來遠景時,該項目的核心專家、前北京協和醫學院醫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首席骨科醫師王一鵬說:"骨質疏松和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長期管理必須得到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即在政府、臨床醫生和社會的共同支持下。我們還希望該項目的實施將是真正有效和可持續的,并為社會的健康老齡化作出貢獻,"他說。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病分會會長張振林說:"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病分會正在探索一條更符合中國國情的病人管理途徑。每一次嘗試都幫助我們的臨床醫生更多地思考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進一步提高了全國對骨質疏松癥治療的關注,"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癥和骨礦鹽病分會主席張振林說,我們也期待著該項目的實施,通過我們大家的努力,將響應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采取行動‘治療骨折’的號召。
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項目由國家衛生衛生委員會疾控中心、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國教育協會辦公室聯合發起和指導,旨在推動聯合行動,應對慢性疾病高發和影響公眾健康的危險因素所構成的威脅。自2015年起,在"健康骨"專項行動下,該項目與多個學術機構合作開展了六年的全方位傳播和疾病預防與控制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