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腦血管疾病為目標的青少年不應錯過早日康復的機會
心腦血管疾病在很多人中被認為是老年疾病,但事實上,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上這種疾病。為了預防中風和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我們應該科學地鍛煉,定期生活,戒煙,不要太興奮,定期去醫院檢查,做好預防工作。如果不幸"目標"中風,如何做好恢復工作?
日前,廣東省中醫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陳紅霞介紹了中風后肩痛早期干預康復的重要性,又稱"偏癱肩",是腦卒中防治中最常見、最困難的并發癥。
腦卒中偏癱患者"偏癱肩"的發生率為48%,≤為84%,一般情況下,患者在發病早期不會有疼痛,腦卒中后2、3個月疼痛明顯,因此,陳紅霞認為預防是非常重要的,盡快干預將不會向嚴重的方向發展"。"
中風后肩痛加重患者疼痛,長期慢性疼痛,易引起情緒抑郁和焦慮,阻礙康復治療,影響上肢運動功能康復,延長住院時間。此外,它還增加了上肢(手)殘疾的概率和程度。陳紅霞說。
陳紅霞認為,"偏癱肩"的常見臨床分類是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征、肩周軟組織損傷,偏癱肩關節的解剖原因包括韌帶、肌腱、滑膜囊、肌肉、關節、骨骼、神經來源等,中心性疼痛和神經性疼痛的患者較少,更多的患者是因護理或不當運動引起的肌肉、肌腱和軟組織損傷。
陳紅霞說,由于肩關節的柔韌性,它可以移動360度,不像膝關節那么強壯,或者只有屈伸功能的關節。因此,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患者由于肌肉力量低、緊張或痙攣不足、牽拉神經肌肉和肌腱,容易導致關節半脫位,導致后期疼痛。早期應采用電刺激和Bobarth手法治療,糾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復肩關節原有的鎖定機制,刺激肩關節周圍的肌肉,使其產生肌肉緊張和主動收縮。在不傷害關節及其周圍結構的前提下,保持肩關節無痛、全距離運動。對于出現疼痛的患者,在進行上述治療之前,偏癱側上肢得到牢固的支撐。
如果患者活動不當,非常不利于上肢功能的恢復。陳紅霞指出,安置好四肢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擺放,是指病人躺著,坐著,站著或走路時的擺放,而不是躺在床上。臥床側躺時,癱瘓側上肢應與軀干呈90度;坐在床上時,腿部與軀干應呈90度;坐在椅子上時,肘部放在桌子上,雙手伸出,雙腳平放在地上。患者站立或行走時,需要肩托支撐時,應根據其功能障礙的情況選擇肩托。選擇的原則是抱住偏癱一側的上肢,使關節處于相反的位置,帶肩托的肩膀和另一側一樣圓。已經發生痙攣的患者可能需要家人的幫助或支持來安置他們。"。
必須全面監測病人的睡眠、坐和站立情況。我們提醒病人從頭到尾注意上肢的位置。醫療不能時時刻刻看病人,在護理的同時,病人、家屬也要注意。如果你采取預防措施,超過一半的病人可能不會遭受疼痛。陳紅霞說。
他說:"肩手綜合征患者表現為肩手疼痛、感覺異常、血管功能障礙、水腫、出汗和營養紊亂。肩手綜合征是中風后上肢殘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基本上無法保持和伸展。如果沒有干預,手可能會殘疾,我們必須在第一階段盡快控制它們。"陳紅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