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普及來抵制"科學謠言
如果發現結節不立即切除,就會變成癌變?復方板藍根能有效抵抗新的冠狀病毒嗎?你不能用類風濕關節炎鍛煉嗎?不久前,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等組織針對相關謠言發布了"科學流言"名單。近年來,類似的名單每次發布都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表明公眾渴望獲得權威的科普知識,反映出一些"科學謠言"正在廣泛傳播。
在移動互聯時代,信息是可以獲取的,傳播速度也在加快。在這方面,一些專業人士認為不可靠且難以產生影響的"科學謠言",如果不及時澄清,可能會產生不可預測的后果。例如,互聯網上流傳的"蛆和桔子"謠言注射西瓜",導致一些地方的高質量農產品無法銷售;一些"致癌提示民間部分處方",導致一些老年人誤入歧途。面對千變萬化的謠言,有必要及時準確地駁斥謠言。同時,如何主動打擊和更有效地抵制"科學流言",也成為科普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以科學為名的謠言經常出現,部分原因在于缺乏權威聲音。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沒有及時權威的信息,很多人就會"寧可相信"。一些人出于顧慮向親友轉發不實信息,無形中助長了謠言的傳播。部分地區科普供給與群眾需求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一是傳統科普在內容選擇和表達方式上仍有提升空間。對此,轉變科普觀念,更多地從公眾需求出發,讓權威的聲音及時傳達到更多人手中,才能讓科學跑在謠言前面。比如,氣象部門除了預報天氣信息,還經常解答老百姓關心的冷暖問題,獲得了點贊和認可。"
提高對‘科學謠言’的免疫力,培養科學素養是關鍵。不少披著科學外衣的謠言,雖然不時夾雜著技術術語,甚至認真引用科學期刊,但只要稍加思考和判斷,就不難發現其破綻。例如,一些網絡文章喜歡使用"絕對","100%"等字眼,論據往往似是而非。這些都違背了基本的科學邏輯和表達規范。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保持良好增長態勢,但科學精神的培育相對緩慢。提高科普素質,不僅要介紹具體知識,更要傳播科學思維,努力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全社會抵制"科學謠言"的基礎才會更加穩固。"
科學謠言"的傳播有著復雜的社會心理因素,很難完全取締。面向未來,科普工作任重道遠,還需久久為功。大力發展科普產業,健全引導全社會參與科普的機制,有助于團結合力,彌補傳統機構的短板,快速回應公眾科普期待,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求。當科普的渠道越來越多樣,科普的產品越來越豐富,我們就能構筑起一道更加立體的抵御"科學謠言"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