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吃對華合作的飯,還破壞中澳關系
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說,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系是互利的,希望與中國進行建設性的接觸。就在 11 月 30 日一幅諷刺的中國畫家漫畫引發了中澳之間的外交糾紛后,莫里森看似顛倒的繪畫風格是模糊的。實際上,莫里森的矛盾和糾結反映了澳大利亞政府近年來對中國的進退。
在政治、科技、安全、意識形態等大多數領域,澳大利亞屢次與中國鬧翻:澳大利亞率先取締華為 5G 技術;第一,通過所謂的針對中國的反外國干涉法;在中國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它充當學生學習疫情的 "先鋒";多次利用香港國家安全法頻繁炒作反華問題,并試圖干涉中國內政。縱觀澳大利亞政府近年來的反華表現,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是 "上下跳躍,失去尊嚴"。以漫畫事件為例,澳大利亞士兵對阿富汗平民的虐待和殺害引起了全世界的憤怒,但莫里森卻以 "我能做到,你不能說" 的態度,不管 "怨恨中國"。
澳大利亞毫無根據地誹謗中國,背后有許多復雜的國內和國際原因,但從美國獲得信貸的渴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據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12 月 2 日報道,自歐洲人在澳大利亞定居以來,澳大利亞的整個歷史都受到了與一個遙不可及的大國結盟的影響,最初是在英國,后來又是在美國。隨著美國的衰落或冷漠,以及中國主導地位的崛起,這種牢固關系結束的前景讓大多數澳大利亞人感到恐懼。報道援引悉尼大學中國現代史高級講師布羅菲的話說,澳大利亞認為 "等待美國的回歸是不夠的。" 澳大利亞必須證明它能夠而且將做更多的事情。
但一心想站在 "反華" 前沿的澳大利亞,卻一次又一次地遇到了真正的彈性。澳大利亞最大的尷尬在于,在盡一切努力在政治上攻擊中國的同時,它希望在經濟上分享中國市場的巨額紅利。
中國市場對澳大利亞有多重要?"紐約時報 12 月 2 日的文章明確表示," 很少有國家像澳大利亞那樣從中國的經濟增長中賺到這么多錢。" 在過去 10 年里,中國一直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澳大利亞對華出口占其 2019 年出口總額的 32.6%。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而中國是澳大利亞牛肉、黃金、精煉銅和合金的主要出口國。
澳大利亞新聞網站 TheConversation 于 11 月 30 日表示:"盡管礦業出口僅占澳大利亞 GDP 的 1%,但礦業已導致澳大利亞東海岸的發展。" 文章警告稱,如果中澳經貿關系受到沖擊,澳大利亞的損失將更加嚴重:如果中澳貿易關閉 95%,澳大利亞國內生產總值(GDP) 將下降 6%,影響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4%,而中國的這一比例為 0.5% 和 2.4%。經合組織(OECD)12 月 1 日警告稱,堪培拉與北京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可能會破壞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長前景,這對已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澳大利亞來說不是好消息。
怎么能在世界上找到這樣一個理由,一邊吃著與中國合作的大餐,一邊打破中澳關系?不管與中國合作的飯碗是否芬芳,澳大利亞人其實都知道與中國合作是什么感覺。昆士蘭州和西澳大利亞的領導人懇求莫里森與中國和睦相處,擔心緊張局勢加劇會損害當地的就業和工業。即使在莫里森自己推推一條推特至最高水平的外交怒火之后,他也不得不重申,澳大利亞的最終目標仍然是 "兩個伙伴之間的愉快共處"。
今天,澳大利亞政界人士應該明白,在政治對抗的敵意和經濟合作的需要之間,游戲的前兩種結局最終都將與自己聯系在一起。"只有放下" 我可以,你不能 "的傲慢和虛偽,真正放棄意識形態偏見,才是避免卷入地緣政治漩渦的唯一正確方法。中澳之間沒有歷史上的冤情和根本的利益沖突,只有中國給澳大利亞帶來了機遇和市場。把握中澳關系的大方向,多做" 加法 "而不是" 減法 ",以促進中澳相互信任與合作,更符合澳大利亞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