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臉識別的時代,能說"不"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臉識別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解鎖、購物、登錄、門禁、購房等場景中。公園中的人臉識別、營業廳的人臉識別、濫用人臉識別侵犯個人隱私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也引起了社會的普遍焦慮。近日,南京多家銷售處被勒令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是全國首例。然后,天津立法制止了在信用信息背景下濫用人臉識別技術的現象。那么,在人臉識別的時代,我們是否想說"不"呢?
人臉識別頻率"麻煩"如何使"面部掃描"不受傷?
在技術商品化的過程中,除了"不要做"的紅線之外,企業還需要明確"不應該做"的界限,"不做壞事"應該是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
人工智能技術的蝴蝶效應正從科幻小說的討論轉變為真正的爭議。作為人工智能技術最典型的應用,人臉識別繼續成為一個有爭議的風口。
一方面,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臉識別作為一種前沿技術,廣泛應用于安全、交通等領域,其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現已廣泛應用于支付、實名登記、解鎖解密等場景中,人們確實享受著人臉識別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
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相機安裝在不同的場景中,對技術濫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從銷售處到辦公室,如何在日常生活場景中保護我們的臉,如何在需要通過諸如釘釘之類的辦公軟件進行"人臉識別"的情況下,保護面部的個人信息和隱私。這已成為技術成熟和著陸過程中的最大挑戰。
由于人臉識別技術是以前的一種新技術,在人臉識別應用的早期階段出現一定的"真空期"是可以原諒的,但當人臉識別技術成熟到可以低成本復制的時候,及時制定標準和進行立法規制就顯得十分迫切。
幸運的是,立法進程已經加快。今年一月,中國支付結算協會還制定了"面部識別離線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中國支付結算協會在公約中表示,會員單位應建立面部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機制。今年10月,關于保護個人信息的正式立法旨在規范平臺未經授權收集用戶數據的行為。最近,天津率先立法禁止濫用人臉識別,各地也在跟進規范人臉識別法律制度的步伐。
目前,美國一些城市已經明確禁止執法部門和政府機構使用人臉識別和監控技術。今年早些時候,歐盟起草了一項計劃,禁止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為期三到五年。現在,中國加入了"受限"人臉識別應用的行列。
可以看出,加強對個人信息收集的立法監督是大勢所趨,但更重要的是,畢竟無論是行政監管還是立法制約,與當前市場形勢的直接變化相比,法律力量已經是最后一道防范社會風險的防火墻。在此防火墻之前,作為技術應用的第一守護者,更需要的是對技術應用領域的以人為本的敬畏,以及對技術應用邊界的警惕。
畢竟,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如何使用技術是技術應用風險的主要來源。在數字時代,人臉識別比指紋、簽名等驗證更方便,但人們為此付出的代價不應是隱私披露和侵犯個人權利。
因此,在技術商品化的過程中,除了"不能劃出明確的紅線"之外,企業還需要明確"不應該"的界限,"不做壞事"應該是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事實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出現了關于人臉識別的爭論,處于風暴最前沿的科技巨頭首當其沖。此前,IBM自愿放棄了人臉識別業務,并宣布不再提供、開發或研究任何人臉識別和人臉分析軟件,而微軟去年刪除了其最大的公眾人臉識別數據庫。
根據央視此前發布的數據,2010年至2018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的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0.7%,到2024年,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100億元。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個人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