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機器人”展現世界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科技力量
世界并不太平,幾乎每天我們都會在各大媒體的頭版和頭條上閱讀到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有關天災、人禍、獸患的各種新聞。全社會都祈禱萬事安為先。無急可應、有急能應,是一個既現實又非常富有挑戰性的全球命題。
近幾年,在國際社會,無人機運用于復雜氣象或地理條件下應急救援的事例屢見不鮮。2015年馬來西亞發生嚴重水災,該國運用無人機將救援物資運送至避難所,并實施搜集數據信息;2017年,紐約市消防局(FDNY)運用無人機協助消防員撲滅發生在布朗克斯區的一場四級火災,參與救援的168名消防員無一死亡,有效減少了災情的損失……
而在中國,無人機參與應急救援也并非“新鮮事”。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由于通信中斷,氣候條件惡劣,無人機遙感航拍就成為了當時最有效的救援手段。而在隨后的汶川地震等突發事件面前,無人機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無人機在應急救援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成為全球航空應急救援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科技力量。
“應急救援就是與死神搏斗,就是爭分奪秒!”在應急救援中,無人機起飛便捷,響應迅速,不受地形影響,可以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從空中總覽災害區域詳情,通過掛載的高清攝像系統,能夠及時采集有效數據,監測災害發生進程,實時將現場畫面傳回指揮中心,對于指揮中心調整及部署救援步驟起到強有力的支持作用。同時,無人機還可通過搭載紅外熱成像、激光雷達和應急通訊等載荷,可在災害中實現緊急搜救、空投物資及空中通訊中繼等重要作用。
具體而言,面對地震、洪水等突發自然災害,無人機可以不受地理條件限制,從高空視角俯視城市,通過三維建模技術,構建數字化救援沙盤,為救災人員提供專業信息;在搜尋荒野失聯人員與應對高層建筑火災的場景中,專用的無人機探測設備還可以利用紅外熱成像等技術嗅知生命體溫與起火點。
在地形、通信、氣候等外在環境條件較差的山區災害現場,無人機科技可以進行“快捷、高效、智能”的搜救。在發生洪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現場,應急指揮中心可立即啟用無人機緊急預案。無人機的科技力量能對受災區域進行大范圍的航空應急測繪,采集的航空正射影像圖片能夠快速實現“一鍵拼圖”,為應急指揮中心科學決策提供有效依據。在城市高層建筑群區、高檔寫字樓建筑群區、人口密集區、商貿區等火災和重大傷亡事故現場,無人機科技力量實時提示、幫助出警選擇正確的行駛路線,向指揮中心及已經出發的救援隊伍傳回寶貴的火場信息,先期幫助選定好合適的消防車停靠點和水槍陣地,提前謀劃行動方案。
在不久的將來,全中國全社會必將通過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實現應急救援無人機系統多個政府部門數據共享的高效運作模式,這一模式必將最大限度地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全覆蓋、跨部門共享,達到快速反應、大面積感知、防患于未然、實時災害事故調查救援的效果,從而提升我國立體化、多維度、全范圍的應急救援體系和綜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