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30·60目標”靠近,綠色金融到底能干啥?
中國官員提議,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到 2060 年消除碳排放。在中國邁向 30 年代的過程中,綠色金融能做些什么?"60 球"?
事實上 "30 歲"60 目標 "不僅制定了碳中和計劃時間表,而且為中國能源革命制定了總體時間表,對中國金融業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最近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金融協會 2020 年年會和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多位專家就" 綠色金融與 30 目標 "的主題交換了意見。60."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姚雷主持了上述討論。
資本市場應該更加重視綠色。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馬建峰指出,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對于緩解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這將有助于投資者有效識別綠色企業,并將資金分配給綠色和低碳上市公司,從而為國家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方面,中國監管機構繼續加強對上市公司環境和社會責任披露的監管,目前正在研究上市公司以 ESG( 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報告的形式披露環境信息的具體途徑。另一方面,上市公司 ESG 信息披露的熱情在不斷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
金融機構應該更多地為綠色服務。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局一級督察葉艷飛認為,金融機構的戰略規劃和高層設計必須立足于數字轉型和綠色低碳轉變的兩大趨勢,并應體現在金融機構的概念、使命、愿景、組織和戰略上。
葉燕飛指出,金融機構應從政策調整、技術變化、產業興衰、碳排放強度、能源效率、投資者偏好、消費者偏好等方面分析資產配置風險,特別是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集中風險和市場風險,避免 "擱淺" 資產,嚴格控制煤電、煤化工、煤炭開采等重大項目風險,同時做好信息披露和能力建設工作。
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風險主管劉劍東表示,作為實體經濟的支撐來源,金融機構應積極響應國家要求改變資產配置的呼吁,并在實現中國 "零碳圖" 的目標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首先,商業銀行需要研究國家政策層面的行動計劃,產業升級的技術路線,結合自身的發展戰略調整和優化資產結構配置。
第二,商業銀行做好環境和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積極識別和應對風險,提前做好資產配置和布局調整工作。
第三,減少碳排放項目往往存在時限錯配、信息披露要求高、成本效益不匹配、外部影響難以量化等問題,嚴重影響商業可持續性,需要有足夠的外部激勵機制來涵蓋企業成本,如財稅、環境保護、經濟資本激勵等配套政策。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喜良說,為了實現 "3060" 目標,中國的能源系統需要進行深刻的變革。主要措施包括引入碳定價機制,通過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為全國碳市場設定底價,逐步將底價水平提高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價格。同時,通過加大對低碳能源技術的投資,從 2020 年到 2060 年,碳中和平均每年將帶來 1 萬億元以上的綠色經濟投資,為金融業提供了大量新的投資機會。
中國的綠色金融不能閉門造車 "。中國金融協會綠色金融委員會主任馬駿認為,有必要借鑒歐洲和英國等發達經濟體金融業和監管機構的經驗,支持實現碳中和目標。
他建議根據 "不帶偏見地應對氣候變化" 的原則制定綠色金融標準;加強對企業和金融機構與氣候有關的披露要求;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加強以碳中和為指導的綠色金融激勵措施;有效實施中歐綠色伙伴關系,并從歐洲大力引進低碳技術和低成本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