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巡邏作戰挺難的” 印媒哀嘆“拉達克”印軍過冬艱難
在中印兩國持續的對抗中,印度向該地區部署了數以萬計的軍隊,以示實力。然而,隨著冬季的來臨,印度軍隊正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29 日的" 印度快寶 "網站詳細描述了印度軍隊所謂的" 拉達克 " 地區,如何難以維持生存、巡邏、戰斗等基本任務。
自然環境對印度軍隊尤其不利。
歷史上,當拿破侖入侵俄羅斯,希特勒入侵蘇聯時,他被那里寒冷的天氣打敗了。今天,中印邊境上的軍隊面臨著同樣可怕的敵人。"更糟糕的是,拉達克不是俄羅斯平原,山峰高達 18000 英尺,印度軍隊部署了 100000 多名士兵," 報告說," 這在軍事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前印度陸軍第十四軍司令帕努中將說,在冬季邊界對抗中,印度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出生在不利的環境中。與印方相比,中方的地形平坦如屋頂,山脈相距遙遠,山谷更寬。因此,中國人不必克服太多的山路,修建道路就更容易了。而山區的屏障迫使印度人想辦法鉆隧道,為了避免工程太大,印度軍隊無法修建一條寬闊的道路。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喜馬拉雅山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流和潮濕的洋流,增加了印度一側的雪量," 中國不會受到雪阻塞通道或長隧道的考驗。
對拉達克地區來說,冬季的第一個挑戰是嚴寒,那里目前的最高氣溫只有 3 攝氏度,可降至零下 10 攝氏度至零下 15 攝氏度。12 月和 1 月,氣溫將進一步降至零下 30 攝氏度至零下 40 攝氏度。伴隨著高寒的大風,意味著帳篷本身無法抵御寒冷。極端的寒冷 "可能導致類似燒傷效果的凍傷。" 直接用手觸摸金屬是危險的,可能被凍住。
印度 1962 年中印沖突的官方歷史記錄了該地區的戰爭歷史:"在拉達克,士兵的第一個問題是生存,其次是與敵人作戰。" 奇怪的地理環境對這場戰斗及其結果有很大影響。天氣造成的傷亡人數與戰爭造成的傷亡人數幾乎相同,"他說。負責 14 軍后勤工作的辛格少將承認," 士兵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天氣,包括極冷和高速的風;其次是稀薄的大氣;第三是敵人。
印度軍隊在邊境的生存情況不容樂觀。
報道稱,由于第八輪中印首長級談判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下一輪談判也沒有消息,約 5 萬名印度軍隊不得不依靠長途運輸支持供應。"今年冬天,印度軍隊第一次在拉達克地區部署了這么多部隊。" 盡管印度軍隊從運輸機和直升機上投放了物資,但這并不能解決問題。帕努中將說,"想象一下空投物資是從指定的空投區投下來的,散落在幾百米甚至幾公里以內。" 這對可能要花一整天才能得到幾公斤必需品的士兵來說,是一場噩夢。
由于這種規模的部隊以前從未部署過,拉達克地區許多新的前沿哨所沒有任何軍事基礎設施。印度軍隊為拉達克的后方部隊提供了一些新的取暖設施,但前線士兵顯然不喜歡這樣做。由于道路設施不足,只有少數地方有通往山頂的道路,"印度軍方匿名官員表示," 即使有新的山脊),印度軍隊也將不得不依靠人力來搬運修建哨所所需的物資。
印度軍方消息人士透露,"拉達克" 的印度軍隊每天都有非戰斗人員消耗,許多人因感冒引起的疾病被迫撤離。辛格透露,10 年前,"拉達克" 地區的自然減員率高達 20%。盡管印度官員表示,當地非致命的傷亡人數 "并不令人震驚",但他們承認,印度無法生產出適合 "拉達克" 地區的防寒服裝,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才能進口。
正常巡邏和戰斗并不容易。
很明顯,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印度軍隊不僅滿足于生存,而且還必須參加巡邏甚至行動。一名印度軍官說,士兵們被要求攜帶 20 至 45 公斤武器和裝備在高空地區巡邏。如果你攜帶一支有機槍,這意味著負載增加了 20 公斤,并且需要一些士兵來幫助攜帶。除武器和裝備外,士兵自己的便攜用具包括頭盔、冷靴、高原寒衣、內衣、多層夾克、冷面具、護目鏡、睡袋、床墊、洗漱用品、襪子、水瓶,以及至少 24 小時的應急、高熱量熟食配給。因為 " 如果被敵人的炮火所壓制,士兵們必須獨自在戰場上生存。
帕努中將說,高原低氧環境意味著軍隊的效率下降了近 30% 至 50%,在平原上一天可以完成的工作在高原上 "需要 5 至 7 天",任何小規模的行動都可能需要 6 至 10 小時。實際上,印度士兵可能不能在哨所呆太久。他們必須巡邏、建造掩體和自衛,避免敵人的空襲和炮火,最終不得不在地面的凍土和雪地上掙扎,以承受極端寒冷的后果。
一些中國專家說,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解放軍也面臨著高原嚴寒環境的考驗,但依靠現代后勤保障體系,解放軍在高原上的駐扎和巡邏要比印度軍隊好得多。據中央電視臺 11 月初報道,高原部隊出現了新的可拆式自保溫艙,這座新兵營不僅具有軍用帳篷的靈活性,而且兼顧了固定兵營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僅靠人力就可以安裝,有宿舍、食堂、綜合浴室、微網和暖氣設備。與此同時,解放軍最近安裝了各種抗寒裝備,包括在海拔 5000 米以上、海拔零下 40 攝氏度的高山環境中的士兵個人睡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