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安全對話”想遏制中國的崛起嗎?外國媒體:難做
應對中國崛起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是什么?" 卡塔爾半島電視臺 11 月 25 日發布的網站對此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這一非正式聯盟面臨著重大挑戰。全文如下:
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最初建立于 2007 年,旨在促進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度洋 - 太平洋地區的愿景,但在幾個月內,由于中國的反對,該機制被解散。10 年后,當中美、印度和澳大利亞的雙邊關系惡化時,該機制恢復了活力。
悉尼羅伊研究所(Roy Institute) 的權力和外交項目負責人赫夫·勒梅爾(Herve Le Mayer) 說:"當四方安全對話機制首次被提出時,這是一種更試驗性的伙伴關系。特別是,澳大利亞對" 四方安全對話 " 機制的必要性持懷疑態度,該機制對中斷與中國的外交關系持謹慎態度。這就是原版崩潰的原因。
面對日益升級的緊張局勢,"四方安全對話" 機制的成員國似乎有了更多遏制中國影響力的新決心。但分析人士表示,非正式聯盟面臨著重大挑戰。
首先,在 "四方安全對話" 機制中,各國似乎沒有就如何遏制北京達成共識。
在即將離任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的領導下,華盛頓似乎倡導一種典型的冷戰式的遏制戰略。美國國務卿邁克·龐佩奧(Mike Pompeo) 今年早些時候稱這是一場意識形態斗爭,并稱其為 "我們時代的使命"。
但對澳大利亞和日本而言,美國的戰略可能太過分了。中國是澳大利亞和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本月早些時候,東京和澳大利亞加入了由中國牽頭的地區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分析師表示,東京和堪培拉的加入決定表明,它們希望與中國做生意,盡管它們試圖遏制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Asia Sea Transparation Initiative) 負責人格雷戈里·波林(Gregory Pauline) 表示,這些相互矛盾和重疊的利益意味著,盡管中國試圖將 "四方安全對話" 機制描述為由美國領導的 "亞洲版北約",但這一機制不太可能成為正式的安全聯盟。
沒有足夠的共同戰略利益,也沒有接受軍事風險的共同愿望," 他說。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的四國以何種方式看待它們在印度洋 - 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導致它們優先考慮不同地區。例如,南中國海和東海對美國至關重要。日本也是如此。澳大利亞也包括西太平洋。但對印度來說,這一機制是關于印度洋的,南中國海是次要的。
波林說,美國在 "四方安全對話" 機制中促進明確的反華立場,也有可能與印度疏遠,印度傳統上一直為其不結盟地位感到自豪。
此舉還可能疏遠該地區其他國家,這些國家擔心該地區權力競爭加劇。
例如,據路透社報道,同樣為不結盟傳統感到自豪的印度尼西亞,今年早些時候拒絕了美國允許其 Pocedon 海上反潛巡邏機在那里著陸和加油的提議。印尼外長拉特諾·萬蘇迪拒絕對路透社 10 月份的報告發表評論,但今年早些時候表示,雅加達不希望 "陷入這樣的對抗"。
這是成功的。當印度尼西亞官員在世界各地尋找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時,是中國而不是美國來幫助雅加達。
羅伊研究所的專家 Lemayette 說:"許多國家不僅對中國非常謹慎,而且對來自大國的競爭也非常謹慎。他們認為," 四方安全對話 " 機制是大國競爭的一個方面,有可能進一步破壞該地區的穩定。
事實上,如果‘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是認真對待在印度洋 - 太平洋地區與中國作戰的話,它需要為中國的經濟外交提供一個替代方案," 他補充道。與上一次冷戰期間相比,世界要相互依存得多。意識形態的重要性要小得多,經濟優勢要重要得多。
這或許是該機制面臨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