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家網上醫院,中國互聯網醫療的春天到了嗎?
有時醫療服務無法移動。"紫丁香花園醫療論壇創始人李天天被廣泛用于解釋醫療衛生市場的特殊性--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技術和資本力量難以迅速彌合信息鴻溝,供求需要長期的培訓習慣,市場不易突破。
然而,新冠肺炎的突然爆發改變了這一切。幾乎在一夜之間,互聯網醫療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用戶教育和市場普及。它在防疫的"第二戰場"中的出色表現,推動了國家政策的密集出臺,一些多年來一直被呼吁的頂級設計問題得以打破僵局。在政策和需求的雙重驅動下,互聯網醫院在新基礎設施的東風中引領著爆炸性增長。
新冠肺炎的疫情對網絡醫療有何推動作用?有一個數字可以看出:僅在2020年上半年,就有215家互聯網醫院上市。2019年全年,新增了223家網絡醫院。難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黨委書記屈潔明公開問道:"你了解需求嗎?
我發現互聯網公司所做的許多工作并沒有考慮病人需要什么或者離線醫院需要什么。如果你不理解這兩個需求,你就不能成為一個網絡醫院。曲潔明瑞金醫院是疫情期間開放的215家網絡醫院之一,由實體醫院領導的網絡醫院有166家,占近80%。這一領導比例與2019年的數據基本一致。
這些數據可以講述很多故事。例如,為什么互聯網醫療與其他"互聯網+"行業不同,這個平臺從來沒有打敗過"生產型企業"并成為贏家?例如,為什么互聯網醫療服務慢"和"熱",讓你在任何時候都很難得到"外賣"醫療服務?"。
一
這一流行病改變了醫療狀況,網絡創造了新的需求。
衛生保健是一個垂直產業。一般來說,互聯網可以為垂直產業提供三個層面的授權:信息、產品和服務。首先,最好的理解是通過信息技術,如在線科普、咨詢等,將資源互聯起來。為了實現信息化,后者涉及一個核心問題:醫療服務場景。
目前,中國最主流的醫療服務方案是什么?解放軍總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劉敏超分享了一幅畫像:當他在網上離開醫院時,醫生為每個病人治療了大約6分鐘,每天早上可以看到大約38名病人。
六分鐘,大致作為目前醫療行業生產效率的量化體現。
然而,疫情在客觀上改變了醫療服務的主流局面--在預防和控制造成的嚴格隔離和旅行限制的背景下,互聯網診斷和治療具有更大和更全面的應用前景,并在供需雙方都釋放出巨大的潛力。
在需求方面,由國家衛生保健委員會管理的醫院的互聯網診斷和治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在一些第三方平臺上的互聯網診斷和治療咨詢增加了20多倍。數據顯示,在疫情的推動下,習慣于在線咨詢、處方、處方和其他服務的患者人數將從不到10%增加到今后1至3年的50%以上。
在供應方面,互聯網已經成為醫生維持病人數量和進行病人管理的新選擇。一些互聯網醫療平臺帶來了疫情期間在線醫生數量的快速增長,上半年醫療隊伍的數量是2019年的兩倍。公立醫院也在"政策+需求"的雙輪驅動下加快了對互聯網的擁抱。一些組織預測,在未來1至3年,二級以上醫院將陸續完成互聯網醫院平臺的建設。
然而,另一方面,在高度封閉的醫療服務鏈中,仍有許多"6分鐘"之外的情況,如登記、閱讀報告、服藥、慢性病管理、付費方式、健康促進等院前、院內、院后服務環節,整個醫療服務流程的轉變、醫院管理的改善、病人體驗的改善和多元化健康場景的創造,將成為下一階段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重點。
需求的增加是政策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衛生經濟研究部主任陳秋林說,在后流行病時代,互聯網醫療將加速到全面發展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