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走向創新型國家的前沿,中國應該做什么
2018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了全球126項國家創新指數(GII)排名,中國從2017年的第22位上升到第17位。2020年,中國排名第三,超過日本和加拿大,排名第14位。經過多年的創新領導,中國的進步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
中國在排名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步,但也有不足之處。
GII指標體系涵蓋世界人口的93%,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8%以上。經過16年的不斷改進和改進,它全面描述了不同國家創新的排名和一般特征。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潛力很大
2019年,中國獲得發明專利許可的數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被引用的國際科學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全社會投入2.17萬億元用于研發,占GDP的2.19%,相當于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同年,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
中國正在加快推進重大科技項目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步伐。2019年,隨著我國14 nm集成電路大規模生產的實現,5G集成電路的研發和產業化得到了全面推進。同年,中國共有各級工業園區24000多個,共40個省。國家自主創新園區和高新區已成為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導載體,全國169個高技術園區總產值達12萬億元。有高科技企業225000家,中小型科技企業151000家.
在省、市、地方綜合科技創新部門的支持下,高校科研單位和許多工業園區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科技創新網絡,數十萬科技人員成為科技中心的骨干,引導更多年輕的科技人才進入創新行列。在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相結合的基礎上,中國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非常規費米子和原子石墨烯可控折疊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創新型國家相比,中國在科技人力資源技術、高校學科和社區構成、產業集群覆蓋面和文化積累等方面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和未來十年是關鍵
盡管近年來中國的創新指數一直在上升,而且創新資源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相對優勢,但創新過程本身仍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沒有人類智慧的巧妙控制。經濟學家熊彼特曾說過,創新就像雨后春筍,一叢蘑菇從一棵樹下冒出來,另一棵樹下長出兩米遠的雜草。總體意義是,創新過程是國家努力和智慧的結果,但它不像人類車間生產那樣可控和可預測。
在競爭產品發明領域,需要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積累,需要在靈感閃現中爆發高端人力資源所形成的創新。在這些領域,中國人民的潛力遠未實現。
在"十四五"和未來十年中,中國在新工業化、數字信息化、智能城市網絡、現代綠色農業等領域建立創新體系并非易事,站在世界百年未發生重大變化的關鍵節點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努力應該更加重視和更努力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