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與重慶攜手共創中國經濟“新動力源”
在中國境內,重慶和成都位于西南,"雙星照耀"。成都和重慶,以重慶和成都為核心,位于 "一帶一路倡議" 與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人口約 1.2 億,經濟總量近 7 萬億。
今年年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進成都、重慶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形成西部地區具有重要國家影響的增長極。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成都、重慶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成都、重慶雙城經濟圈的提出,恰逢百年來世界上未曾發生過的巨大變化。在國內外環境深刻復雜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將成都和重慶建成繼長江三角洲、廣東、香港、澳門、北京、天津、河北之后的 "第四增長極",形成了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動力源,將有效解決發展不平衡和發展不足的問題,推動中國形成以國內周期為主體,國內外雙周期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重要增長極和新能源
在 10 月 16 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了成都、重慶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強調成都、重慶應 "建設重要的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促進全國高質量發展"。
開放中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經濟圈,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成為引領中國經濟騰飛的主要動力源。據統計,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廣東、港澳三大經濟圈利用 2.8% 的土地聚集了約 18% 的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38% 左右。
國家提出了成都、重慶兩市經濟圈戰略,目的是把位于西部的成都、重慶建設成為繼長江三角洲、廣東、香港、澳門、北京、天津、河北之后的第四大增長極。" 重慶大學社會科學系副主任、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姚淑杰。
從地圖上看,如果成都 - 重慶地區能與東部沿海的三大增長極相連,它將形成一個巨大的菱形空間,占全國經濟總量的 70% 以上,形成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即 " 北部是北京、天津和河北,東部是長江三角洲,南部是廣東、香港和澳門,西部是成都和重慶。
姚淑杰說,這將有助于實現先進生產力的有效牽引,不僅能有效地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解決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和不足的問題,而且能有效地帶動全國的高質量發展。
那么為什么國家選擇成都呢?
在經濟基礎方面,成都有重慶和成都兩大國家級中心城市。2019 年,成都 - 重慶實現 GDP 近 7 萬億元,占西部經濟總量的 33.25%,成為繼沿海三大增長極之后最大的區域經濟。今年前三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重慶和四川的經濟增長率分別達到 2.6% 和 2.4%,居全國前列。
同時,成都 - 重慶地區在工業基礎、基礎設施、科研教育、對外開放等方面保持了西部地區的領先地位,如成都、重慶作為世界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形成了 "核心、屏幕、設備、核心、網絡" 的世界級產業集群,生產能力約為世界的 1 /3。
從區位優勢上看,成都 - 重慶地區繼承東西,連接南北,是 "一帶一路倡議"、"西部大開發" 和 "長江經濟帶" 等多項國家戰略的交匯點,是西部地區新陸海通道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是國家推進新城市化建設的重要示范區。
在協調發展方面,成都 - 重慶地區經過多年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例如,2015 年,重慶和四川簽署了 "加強兩省市合作建設成都 - 重慶城市群諒解備忘錄",決定促進交通、信息和市場的 "一體化";同年,成渝高速鐵路正式通車約 1.5 小時,成渝 "雙城生活" 成為現實;2016 年,國家發改委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了 "成都 - 重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8 年,四川和重慶簽署了 "深化川渝合作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 和 12 項特別合作協議。
建設高質量的內部流通體系
10 月 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推進成都、重慶兩市經濟圈的建設,是建立以國內外循環為主體,以國內外雙周期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意味著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的終結,但各國轉向國內的趨勢已經開始顯現。西南財經大學西才智庫首席研究員唐繼強說。
近年來,由于東南亞、南亞等新興國家的崛起,少數國家推行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等因素,全球供應鏈、價值鏈加速遷移和重建。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工廠的中國,一些沿海外向型企業選擇向國外轉移。
在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李靖看來,只有按照資源的產業梯度轉移順序,Labor-intensive-capital-intensive-technology-intensive",才能使沿海制造業更多地留在西部地區的后方,跨越胡煥庸線,激活西部地區 4 億人口的巨大內需市場,形成更高質量的內部流通體系。
如果說外部循環的經濟中心是長三角,內循環的經濟中心是成都和重慶。" 姚淑杰說,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領先者,成都、重慶,以及繼承東部、開放西部、連接南北的區域優勢,完全有能力承擔起沿海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的重要任務,從而激發西部地區的內需潛力。
在采訪中,一些專家說,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拉美資源 - 中國制造 - 消費在歐洲和美國的產業鏈中一直存在著三級分工制度。隨著我國西部地區的崛起,這種分工體系在我國將有可能實現 "內化":中西部地區將發揮 "資源地" 和 "生產地" 的作用,東部沿海地區將發揮 "消費場所" 的作用,從而重塑全球經濟地理格局,促進我國的長期穩定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成都、重慶長期扮演著戰略后方的角色。例如,1960 年代,新中國面臨著復雜而嚴峻的國際形勢。位于中國西南腹地的四川(包括重慶)已成為國家戰略深度 "三線建設" 布局的關鍵。從 1965 年到 1978 年,1/ 8 的國家工業投資和 1 / 4 的國防和軍事投資集中在四川,為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成都和重慶形成重要的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可以大大擴大中國的戰略回旋空間,應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鞏固國家戰略安全。" 唐繼強說。
拓展外循環新空間
每天早晨,在重慶團街村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一列滿載電子信息產品、汽車零部件和其他貨物的中歐列車緩緩駛出平臺,駛出德國杜伊斯堡;幾乎同時,300 多公里外的成都青白江國際陸港和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列車也駛往波蘭的羅茲。
2011 年 3 月和 2013 年 4 月,重慶和成都分別開通了中歐列車,大大縮短了成都與重慶與歐洲市場的時空距離,改寫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版圖。
到目前為止,在重慶和成都的中歐列車累計已超過 1 萬列,占中歐列車總數的 40% 以上。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在全球航運和空運受阻的情況下,中歐列車在維護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運輸國際救援物資和疏通國際郵件積壓。
不僅中國 - 歐盟列車、成都和重慶是西部地區新陸海走廊的重要贊助商、推動者和運營商。2017 年 9 月 25 日,重慶聯合貴州、廣西和甘肅建造的西部新陸海運輸列車開通,通過廣西北部灣到達世界各地,比傳統的 "重慶 - 上海 - 新加坡" 路線縮短了大約 15 天,實現了 "一帶一路" 與 "廣州" 之間的無縫連接。
作為西部地區最快的海路,西部新陸海通道的目的地已擴展到世界 94 個國家和地區的 240 個港口,并在疫情期間取得了快速發展,今年前三季度鐵路運輸列車、跨境公路客車和跨境鐵路多式聯運列車的數量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109%、15.4% 和 171%。
目前,位于 "一帶一路倡議" 與長江經濟帶交界處的成都、重慶,依靠四通八達的國際物流通道,已由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轉變,東向西、南北銜接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從地圖上看,成都、重慶等地形成了多條國際物流通道 -- 東部、中歐列車和長江黃金水道通航點,實現 "一帶一路倡議" 與長江經濟帶的銜接;西面,中歐列車可直達成都、重慶等歐洲國家;南至成都、重慶、新加坡等東盟國家,西部的新陸海通道已正常運行。成都、重慶向北直接向俄羅斯開放國際列車。
李靖說:"在中國對外開放面臨風險和挑戰的大背景下,成都 - 重慶已成為中國向歐亞大陸西部和南部開放的窗口。" 李靖說,這有利于中國利用歐洲技術和能源在中亞開拓南亞和東南亞市場,推動形成 "東西部雙向經濟合作、陸地、陸地、國內外聯動" 的新型開放格局。
成都和重慶的外貿數據證實了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受疫情影響,今年前三季度進出口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 0.7%,而重慶和四川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 11.4% 和 22.7%,遠遠超過全國增長速度。
依靠穩定可靠的國際物流渠道,成都和重慶將密切連接中亞、南亞、東南亞、歐洲、中國西部和長江經濟帶的國內外市場,為新一輪的對外流通開拓新的空間。" 唐繼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