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晉三地啟動“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生態修復共建
4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林學會、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帶豹回家專項基金等多方機構共同發起京冀晉三地攜手生態保護修復,共建生物多樣性之都“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共同行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竇店集體林場盛大舉行。
作為連接京冀晉三地生態保護的核心樞紐,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帶豹回家專項基金通過科學監測、棲息地修復和社區共管三大抓手,推動華北豹種群恢復與太行-燕山生態路徑重構。
華北豹也叫中國豹,是華北地區唯一一個中國命名的豹的亞種,也是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保護華北豹,實際上不光是保護這一物種,而是保護這片森林和這片森林生活的所有動物和植物。橡櫟是北京的一個很重要的骨干的樹種,櫟類長大以后,櫟類的種子就是狍子、松鼠、兔子的食源,而狍子兔子是華北豹的食源,相當于我們給華北豹的食物種食物。同時促進被割裂的斑塊棲息地連通,三地將在華北豹生態廊道和棲息地區林下補櫟共計1000萬株。
在太行山北麓補種千萬畝櫟樹林,為食草動物提供糧倉,用22條生態廊道,縫合被公路割裂的棲息地,這是一場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度重建,我們成為生態系統的細節修補匠,以行動回應自然的召喚。華北豹,在北京銷聲匿跡已有30年。近幾年,它頻繁在北京周邊現身,最近的一次距京西僅20多公里。“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共同行動拉開帷幕。未來十年,京冀晉三地將攜手開展生態修復,在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遷徙廊道地區補植1000萬株櫟樹,為華北豹打通進京路。
在燕山山脈的密林深處,紅外相機近日捕捉到華北豹活動的珍貴影像。這個曾絕跡京城三十年的中國特有物種,正沿著生態修復廊道逐步北歸。京冀晉三地地聯合開展的"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生態工程日前全面啟動,計劃通過系統性生境修復,為華北豹重返北京創造歷史性機遇。
華北豹。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帶豹回家專項基金供圖
科學調研顯示,作為森林生態系統健康度的"晴雨表",華北豹的回歸需要完整的食物鏈支撐。項目將重點補植1000萬株櫟類樹苗,這類樹木形成的半開放林冠既能維持林下植被多樣性,其富含淀粉的果實更能為狍子、野豬等有蹄類動物提供穩定食源。據測算,單株成熟櫟樹可支撐約500只中小型動物生存。
華北豹。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帶豹回家專項基金供圖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二級巡視員王小平代表京冀晉三地林草部門致辭。華北豹在北京最晚有記錄的是1995年北京密云區,華北豹如果能回到北京,將是北京一個生態建設標志性事件,生態系統更穩定,更可持續,更健康,更多樣。通過市民參與,政府來組織這個形式,通過區域之間的合作,讓一個標志性的物種回歸它的老家,是一個有導向性的、標志性的共同行動。"這不是單純保護某個物種,而是重建健康生態系統的系統工程。"王小平強調,項目最終將形成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為全球特大城市群生態修復提供中國方案。隨著廊道網絡逐步完善,華北豹或可沿太行主脈、燕山支線及門頭溝生態帶三路抵京,迎豹回家。
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張立副理事長致辭,在政府指導下,我們社會公眾、企業、環保組織將配合政府部門做出建設首都北京生物多樣性之都的宏大目標。華北豹作為生態保護的旗艦物種,保護華北豹不單單是保護一個瀕危物種,實際上是保護整個北太行生態的屏障。在未來,我們有信心與我們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配合政府大的生態方向,把北京、華北、整個京冀晉生態修復做成一個全球生態修復十年榜樣!
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帶豹回家專項基金蘇勇委員現場披露,項目自2017年提出,始終以修復華北山地生態系統為核心。已構建覆蓋北京、河北、山西監測網絡,記錄大約55只華北豹個體活動,并在山西和順建立首個保護站。2024年,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帶豹回家專項基金共投入221.6萬元,對現有棲息地及生態路徑開展初步評估。2025年5月將完成第一期(8畝)植被修復,為“共橡自然迎豹回家“共同行動的實施積累了寶貴經驗。
活動現場一片繁忙景象,鏟土造坑、培土圍堰、提水澆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辛勤勞動,共補植櫟樹1500株,為三北工程區域增添了一抹新綠。讓我們攜手,重建華北山地的生態路徑,讓豹群回到北京老家,成為生態修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