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馬家駒:以智能科技筑牢化工安全防線,賦能綠色轉型
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的關注日益增加,如何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提升化工生產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時促進綠色轉型,已成為行業面臨的重要挑戰與機遇。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行業內涌現出一批致力于技術創新的先鋒人物,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我們今天邀請到的資深化工工藝設計工程師馬家駒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十年來深耕智能化工藝設計與安全管理,將人工智能、物聯網與傳統化工深度融合,帶領團隊研發的十余項專利技術和數字化平臺引領了行業重大創新發展,讓我們一同來聆聽他的專業見解和創新故事,走近現代化工業!
訪問記者:楊鳴粵
記者:馬先生您好,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您做一次訪談。您在這一行已經深耕近十年,您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最初是怎么加入這個行業的嗎?
馬家駒:您好,非常感謝您的邀請,我也很榮幸能夠在這里分享我的故事。我高中的時候就對這方面特別感興趣,在課堂之外了解了很多相關知識。真正對我踏入化工行業以及確定如今的研究方向起到關鍵影響的,是我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那段學習經歷,我的恩師常強調“安全是化工的生命線”,正是在他的指導下,我開始特別關注工藝設計中的風險預控,對化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深切的認識。與此同時,當時的學習環境讓我有幸接觸到了工業 4.0 的雛形,比如數字化建模和智能監控系統,為我后來研發智能化安全技術埋下了種子。
記者:在“雙碳”目標下,化工行業面臨轉型壓力,您的技術是如何兼顧安全生產與綠色低碳發展的?
馬家駒:實現安全生產、效率提升與綠色低碳發展的有機結合,我認為關鍵在于技術創新和系統性思維的應用。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安全是任何生產活動的基礎,而綠色低碳則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我的研究和實踐中,我始終致力于將智能化設計與安全管理的理念貫穿于化工工藝的每一個環節中,確保在追求高效、環保的同時,不忽視任何安全細節。
比如,我所研發的化工工藝設計優化與安全綜合分析數字映射平臺V1.0,它整合了大量化工工藝的基礎數據以及行業最佳實踐案例,運用先進的數字化建模技術,構建起了與實際生產場景高度吻合的虛擬數字映射模型,同時能夠準確計算各條工藝路線下的碳排放指標、能源消耗情況,對比不同方案中綠色原材料的使用占比以及廢棄物產出量等關鍵數據,從而篩選出既符合高效生產要求,又能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減少環境影響的最優工藝設計方案。通過這樣的方式,從源頭上確保化工生產過程朝著綠色低碳的方向邁進,助力企業在工藝設計階段就打好綠色轉型的基礎。
總之,我所致力于的這些技術,都是通過不斷地迭代升級,將安全生產和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深度嵌入其中,利用技術手段打通二者之間的關聯,使其相輔相成。
記者:近年來化工行業安全事故頻發,您認為數字化技術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安全風險“防患于未然”?
馬家駒:數字化技術正將我們從“事后補救”的被動模式轉向“事前預防”的主動安全時代,但當然,數字化不是萬能鑰匙,其核心價值在于“讓風險可見、可控”。比如VCE蒸汽云爆炸分析,過去依賴理論計算和靜態數據,現在我們通過三維動態建模模擬泄漏擴散路徑,結合氣象、設備狀態等實時數據,將爆炸概率預測精度提升了60%,這意味著企業能精準定位高危區域,提前疏散人員或啟動抑爆裝置。未來,隨著5G、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深化應用,我們有望構建“全域感知-智能決策-自動調控”的安全閉環,真正實現從“防患于未然”到“化患于無形”的跨越。但技術落地的關鍵在于人機協同——數字化是工具,而駕馭工具的是人對安全的敬畏之心。
記者:您對化工行業智能化升級的前景有何預判?下一步計劃攻克哪些技術難題?
馬家駒: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 5G 等前沿技術在化工領域的不斷滲透與融合,智能化正逐漸重塑化工行業的方方面面,未來將朝著更加深度融合、全面覆蓋以及自主智能的方向發展,屆時,智能化將不再只是簡單的輔助工具,而是會成為驅動化工行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推動化工行業在綠色、安全、高效的道路上不斷邁進,在全球產業格局中展現出更強的競爭力。
當前智能化系統已經能在一定程度上輔助決策,但面對化工生產中復雜多變的工況以及海量的不確定因素,要想讓智能決策達到近乎完美的精準度,還需要進一步攻克難關。例如,如何讓人工智能算法更精準地理解化工過程中的非線性關系、復雜化學反應機理等,從而在面對突發狀況或者工藝調整時,能夠迅速給出最優的應對策略,這是我下一階段將要深入研究的內容。
記者: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您對行業新人有哪些建議?
馬家駒:對于剛剛踏入化工行業的新人,我的建議是要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因為技術在不斷進步,唯有保持開放的心態,與時俱進,才能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也非常重要,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團隊合作能夠激發出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力。
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從安全防線到綠色轉型,馬家駒用十年堅守詮釋了工程師的使命——以技術創新守護生命,以智慧方案回應時代。在他看來,化工不僅是管道與反應釜的交響,更應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紐帶。而這條紐帶,正因科技的力量愈發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