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停車治理難在哪?洞察底層邏輯,循因施策精準破局
一、行業觀察:智慧停車推行受阻
隨著汽車保有量增加,多個城市為緩解市區停車難題,運用價格杠桿、多種智能設備,對道路停車進行管理。然而,在道路停車日常管理中,本該為車主帶來利好的智慧停車卻推行受阻:
在裝了視頻監控的收費路段,車主把車輛停在車位外以防被拍;
車主用貼紙將車牌號擋住,或者將安裝在停車位旁的攝像頭擋住;
……
這些不規范的停車行為,不僅違反了交通規則,還因為占用了更多道路空間,加劇了“停車難”和交通安全風險。
二、認知存疑:大眾質疑停車收費
為什么停車治理這么難?為什么引入新技術、新設備后,車主對智慧停車依然不買賬?為什么一提起繳費,車主抵抗情緒那么大?
歸根結底,是大眾對“道路停車繳費”這件事存在疑問。
1、道路停車費與車船稅等稅費不重合
一些車主可能會問,為什么交了車輛購置稅、車船稅等,停車還要繳費?
目前,我國對乘用車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征收的稅種主要有車輛購置稅、燃油消費稅和車船稅等3種。
其中,車輛購置稅和燃油消費稅籌集的資金專門用于公路建設和養護,城市道路基本沒有使用。
車船稅是在車、船的保有階段征收的一種財產稅,也與城市道路管理、使用無關。
停車費則是對機動車停放占用城市道路資源進行的調節性收費,與其他3種費用各有側重,不存在重復征稅或重復設置的問題。
2、道路停車費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比封閉停車場,道路泊位自帶分散、開放性的特點,管理成本較高。
為了減輕社會公共服務壓力,相關部門通過行政許可,賦予運營管理單位一定的管理服務權限。日常生活中,一般由這些運營管理單位來執行收費工作,以便更高效地管理收費的道路泊位。
城市道路停車費用的使用堅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主要用于城市道路設施和公共停車設施的建設、運營、管理、維護,確保市民能夠享受更優質、更安全、更便捷的停車服務。
3、多部門出臺政策,對停車實行差異化收費
目前,多個城市的主要做法是動態收費,即發揮市場在配置停車資源中的基礎作用,盤活有限的停車資源。
《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2021年)》明確提出:
綜合考慮停車設施等級、服務條件、供求關系及社會承受能力等因素,區分不同區域、位置、時段、車型和占用時長等,科學制定差異化收費標準,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城市道路管理條例》第三十七條也有相關規定:
占用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城市道路的,應當向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門交納城市道路占用費。城市道路占用費的收費標準,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門擬訂,報同級財政、物價主管部門核定。
4、價格杠桿是調節停車需求的必由之路
很多車主希望停車能免費,但免費的往往才是最貴的:車主們會為爭奪免費又稀缺的泊位而競爭。一旦找到,他們會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長時間停放。
這不僅壓縮了其他車主的停車機會,演變為“公器私用”,還會降低道路泊位周轉率,導致資源浪費和錯配。大部分車主不僅要忍受長時間排隊,還要忍受因排隊或尋找停車位巡游帶來交通擁堵問題,靜態交通和動態交通相互形成負反饋。
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杠桿就成為調節停車需求的必由之路。
三、停車費收繳難,價格杠桿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在上述頂層設計的指導下,多個城市分區域分類制定或修訂停車政策,對免費停車時長加以限制,若超出則進行收費。
然而,實施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1、未形成現場收費閉環,賬單積壓致收費率低
是價格杠桿失靈了嗎?不,是執行過程出了偏差:由于沒有強有力的約束措施,一些城市雖然在道路泊位上安裝了智能設備,能精準計時,卻未能形成現場收費閉環。
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數以百萬計的車主高頻拖欠小額停車賬單的困局。
2、缺乏約束追繳難度大,道路泊位“臨停”變“長停”
不僅如此,由于缺乏約束措施,后續追繳難度大,部分車主能低成本甚至無成本將車輛長時間停放在道路泊位上。
這樣一來,原本用作臨時停車的道路泊位,利用率大幅下降,本來一天可周轉多次,最后變成部分車輛的“專屬停車位”,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也沒能發揮。
四、信鴿停車開創全新技術路線
面對上述困局,信鴿停車超前布局,引領行業創新變革:
2017年,信鴿停車率先在業內開啟嵌入式道路泊位智能翻板(道路泊位機器人)的研發工作;
2019年,核心智能管控終端道路泊位智能翻板誕生,同年在蘇州姑蘇區上線,批量投入運營。
1、計時計費與收費管理合二為一
道路泊位智能翻板將計時計費與收費管理工具合二為一,約束車輛先支付、后駛離,形成現場收費閉環,引導車輛快停快走,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大幅提升道路泊位周轉率。
與傳統的道路泊位管理方式相比,這一方式更加公平、高效,更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2、泊位周轉率提升300%
數據顯示,通過在蘇州、西安、衢州、義烏、常熟等多個城市大規模、批量化應用,信鴿停車智能翻板對于緩解城市停車難題得到了充分的市場驗證:有效引導車輛短停快走,提高泊位的周轉率,讓車主快速找到停車位。
其中,蘇州部分路段泊位周轉率提升300%,部分區域道路停車免費停車占比高達76%,達成了道路泊位快停快走、高效流轉的初衷。
對道路停車收費是手段而非目的。城市道路泊位自帶開放性、便利性、共用性的特點,若不對其進行管理,任由少部分車主長期無成本停車,易導致本就稀缺的公共資源被浪費或錯配。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對道路停車實施差異化收費措施,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信鴿停車則通過自主創新,從技術上保障了這一路徑的實現,盤活停車資源,助力道路停車系統治理,讓更多的車輛從“兜圈找位”到“有位可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