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日記》導演張澤興專訪:以山為鏡,照見童真與成長的真諦
在當代兒童與科技深度綁定的時代,《山行日記》如同一股清泉,以自然與童真為底色,叩擊著觀眾對兒童成長的思考。導演張澤興用鏡頭構建了一個山中的“理想國”,既是對現實的回應,亦是對未來的期許。我們與張導展開了一場對話,試圖揭開這部作品背后的創作哲學與現實意義。
記者:您為何選擇以“山”作為故事的核心場景?
張澤興:這源于我對兩種現象的觀察。一方面,當代兒童深陷手機依賴的困境,他們的注意力被碎片化的信息切割,情緒在虛擬世界中起伏;另一方面,當我在山中行走時,總能感受到一種返璞歸真的寧靜。這兩種體驗的碰撞讓我思考:能否用山作為媒介,讓孩子們暫時抽離屏幕,感受真實世界的溫度?
山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隱喻——它象征著未被科技侵蝕的純粹,也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厚重。我想通過《山行日記》,構建一個讓兒童與自然對話、與傳統相遇的烏托邦。
記者:劇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是出于何種考量?
張澤興:這不是刻意的文化灌輸,而是希望種下啟蒙的種子。當孩子們在山中遇見“仁者樂山”的采藥人,在院落中聽長者講哲學道理時,他們或許不懂這些概念的深意,但會記?。撼擞螒蚨挝缓投桃曨l,世界上還有另一種看待生命的方式。
我們不必急于讓孩子理解《道德經》,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在手機屏幕之外,存在著綿延千年的智慧星河。
記者:實地拍攝是否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戰?
張澤興:最難忘的是夜戲拍攝。孩子們舉著火把在漆黑的山坳里,火星隨風飄散。那些火把比想象中沉重得多,有個小女孩的手一直在抖,但當鏡頭對準她時,她立刻挺直腰板,眼睛亮得像星星。
記者:您希望通過作品傳遞怎樣的教育觀?
張澤興:這是個充滿悖論的命題。我們既希望孩子保持天真,又期盼他們早日成熟。在拍攝中,我逐漸明白:真正的成長不是用規則修剪童真,而是為童真找到生長的方向。
未來:寫給童年的長信
記者:《山行日記》對您而言意味著什么?
張澤興:它是我寫給童年的一封長信。信里有我兒時在山間瘋跑的回憶,也有對當代兒童成長的觀察。當殺青和小演員們合照時,我突然意識到:這部作品早已超越創作本身,它成為了連接不同時代童年的紐帶。
未來,我期待它能引發更廣泛的對話——不僅是關于“如何教育孩子”,更是關于“成人該如何向孩子學習”。畢竟,那些舉著火把在山路上前行的孩子,何嘗不是在為我們照亮回歸本真的路?
結語
《山行日記》的鏡頭下,山不僅是故事發生的場景,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科技時代兒童成長的困境與突圍。張澤興用導演的身份完成了一次社會學實驗:當孩子們放下手機走進山林,他們失去的是短暫的娛樂,獲得的卻是對生命更遼闊的感知。這或許正是作品最深刻的啟示——真正的教育,從不是填滿孩子的每一分鐘,而是留白一片天地,讓童真與智慧自然生長。